《不求最強,只求全力以赴》
12月初,我從關門古道下山才過了兩天,腳上被螞蝗咬的傷口都還在癢,就和Joeman、Hunter哥、Justin、Sean和小吳等一行六人,出發前往玉山,準備慶祝九妹的200萬訂閱。
我登玉山已經超過十次,但這一次以慶祝為目標的單攻,格外的有意義:不只是為200萬訂閱,更檢視了九妹和我自2018年相識至今的體訓成果,也同時是我自己第一次的玉山單攻。
細雨乍歇的夜裡出發、霎那的傾盆大雨、成為夥伴而互相體諒的每一次決策、之字碎石坡與峰頂岩石區的奮力喘息,最後堆積成了登上山頂的那一刻,人生永恆的感動與記憶。靠自己一步一腳印努力而來,甜美的第一次,是永遠鮮明的不滅回憶。看著九妹和Hunter激昂的心情與喜悅的歡呼,在白牆的包圍下,我彷彿看見了我7年前第一次登上玉山的景象,由衷同感喜悅與快樂。
登山不是比強弱,而是一次又一次探索精神與肉體可能性的過程,透過自己與自然的對話,看見身心的成長與苦難後的回甘。
我非常敬佩九妹,當大家發現我和他不時同框而聊起時,我常說「九妹今天的成就,是他應得的。」不認識他,就看不到他熱愛工作而努力的樣子、什麼都敢嘗試的勇氣、對目標的渴望、以及在許可範圍內對精緻完美的追求。這些東西,從兩年內他身體上的改變,就可以得到些許實證——體態的改變,是意志的展現。而從肥宅到可以單攻玉山,這條路他走了兩年,做朋友的就是不斷看他消風,順便為他的鍛鍊頻度、身體健康捏把冷汗。
有腦、有夢、有堅持,找到一個熱愛的工作並全心投入、求新求變,這就是九妹所走的道路。羨慕他嗎?不必羨慕,先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特質,再想想願意犧牲多少來追求自己的夢想,我想,心裡就會有答案了。
不追求最強,但求全力以赴,唯有這樣,才能在極限的邊緣不斷成長、前進,並收穫路途上的一切美好成果、不帶遺憾地笑看每一個失敗。
至於這兩天報導的目標聖母峰,並不是什麼新的目標,早在2018年底,我、他、胡子在能高越嶺道摸黑下山的聊天裡,就有聊到這件事了。那是夜黑風高、整條路上只有我們三人時的閒談,當時和九妹不熟的我,以為他只是在開玩笑,所以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。
直到這兩年來,每次爬山,都或多或少會聊到這件事,我才漸漸意識到——他是認真的。
如今他已經從肥宅蛻變成一個可以單攻玉山的漢子,雖然距離「聖母峰」這個目標還有好一段距離,但這趟過後,我心底認為,只要他繼續前進,注重健康並持續鍛鍊,這鐵石般的意志力,終究有帶他登上世界之巔的那一天。
我也會努力跟上的,在存錢的部分XD
---
而這支熱血又勵志的影片,其實同時也是台灣點閱率最高的單攻登山安全宣導教材:
3:23 宣導玉山需要入園證、入山證,提醒觀眾記得掃描身分證報到
5:20 強調單攻需要嚴肅的時間控管,說明10點前未抵達排雲會被要求強制折返,點出體能風險管理概念以及國家公園政策
9:31 「任何垃圾都要帶下山,這是基本」,把基礎LNT融入自然的行為之中,不經意的發揚這種「本來就該這樣」的概念。
14:00 自我體能狀況評估、說明嚴格執行關門策略的狀況下一行6人已有2人不同意登頂。另外還有保暖層與裝備解說,再次強調單攻風險,重申一定要找有經驗的朋友一起。
22:53 再次嚴肅強調單攻的風險與體能門檻,不要隨意挑戰,需要萬全準備。
23:53 又一次強調體能的評估。
2020年因疫情使然,登山爆紅導致山難頻傳,許多人都疾呼要推廣登山教育,才能落實登山安全,這是對的。但「登山教育」最忌諱的,就是政府特別去找人製作影片或文字教材,因為那樣的東西不會有人想特別看,成效非常的小。更遑論用「系列課程」來「推廣教育」,那是因為——任何「課程」都接觸不到最危險的那群人,那些一時興起跑上山的人們,就算付錢給他,他也不會願意去上課。
推廣,要靠「文化」。
大眾的登山教育,需要靠文化的養成,漸漸地形成一種共識「爬山應該要OOXX」,擺脫過去的「蛤?爬山?喔好走啊!」,才能將觀念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心中,生硬的灌輸多數時候只會被無視。而文化的養成,正是靠每一個人,用文學、影片、圖片、表演、公開討論、新聞報導、嚮導傳授等逐漸養成的,是多不勝數且無法歸類的人們所一起完成,強而有力卻急不得。
在眾多的傳播管道裡,非戶外圈的名人踏入山林時,所製作的作品、傳遞出的「自然而然就是該這樣做」的各種大小事,會成為觀眾最好的「教材」,用最潛移默化的方式,達成面對社會的「登山教育」。
「九妹玉山單攻6人關門2人、胡子北大武都捨得撤退,你幹嘛堅持要登頂啊?」相信這樣的對話,或多或少,會在他們的受眾裡發酵,成為提升台灣戶外文化的種子與契機。
我自己不太拍片,畢竟二年來發現那不是我踏入公共領域的初衷,但有任何非戶外領域的公眾人物有登山大小事項的諮詢需求,都可以直接敲我,我必傾囊相授、知無不言,或者可以一起走一遭、聊聊天。就讓我們用自己的旅程,一點一滴養成屬於台灣的登山文化吧!